一、DNA指纹的原理
遗传学基础
人类基因组中约99.9%的序列相同,但0.1%的多态性区域(如STR和VNTR)因重复次数不同而产生个体差异。例如,某段STR可能在一人中重复10次,而在另一人中重复15次,导致电泳分离后片段长度不同。
STR:短串联重复(通常2-6个碱基对重复),如"ATATAT..."。
VNTR:可变数目串联重复(通常10-100个碱基对重复)。
技术核心
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特定序列,或利用PCR扩增目标区域,再经电泳分离片段大小,最终通过探针杂交显影形成条带图谱。
二、DNA指纹的获取步骤
样本采集与DNA提取
血液、唾液、毛发等样本均可提取DNA。例如,一根含毛囊的头发即可提供足够DNA。
扩增与片段化
PCR扩增:针对特定STR区域进行百万倍扩增,确保微量样本可分析。
限制性酶切割:部分方法使用酶(如Hinf1)切割VNTR侧翼序列,生成不同长度片段。
电泳分离与显影
将DNA片段置于琼脂糖凝胶中,通过电场按大小分离,小片段迁移更快。随后通过Southern印迹转移至尼龙膜,用放射性或荧光标记的探针与互补序列结合,经X光片曝光后形成条带图谱。
条带意义:每条带代表特定长度的DNA片段,个体间条带位置和数量差异构成唯一指纹。
三、DNA指纹条带的解读
条带形式与匹配标准
在法医学中,若两个样本的条带位置和宽度完全一致(差异≤2.5%),则判定为匹配。
例如,犯罪现场血迹与嫌疑人样本在多个STR位点的条带一致,即可建立关联。
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,不同样本(如"1AS"与"NASML")的条带位置和强度存在差异,表明遗传变异。
亲子鉴定中,子代条带需半数来自父亲,半数来自母亲。
四、应用领域
法医学
通过犯罪现场的血液、精液或头发锁定嫌疑人,精度高达3×10⁻¹¹(单一探针)或5×10⁻¹⁹(双探针)。
亲子鉴定
比较父母与子女的条带匹配度,例如子代某条带必须与父母之一完全一致。
遗传病诊断
检测与疾病相关的特定序列变异,如囊性纤维化、亨廷顿病。
种群研究与物种保护
分析濒危动物的遗传多样性,指导繁殖计划。
五、挑战与局限
技术复杂性
需专业设备与人员,成本较高。
隐私争议
DNA信息泄露可能侵犯个人隐私,需严格数据管理。
样本降解
陈旧或污染样本可能导致条带模糊或缺失,需结合其他技术验证。
结语
DNA指纹技术通过分析基因组多态性区域的条带模式,实现了从身份识别到疾病诊断的广泛应用。尽管存在成本与伦理挑战,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,其精度与效率将持续提升,为司法公正与医学发展提供更强支撑。